时间: 2025-02-09 22:04:04 | 作者: 五金,塑料,包胶制品
,首次站上5000亿元新台阶。江阴也因此成为继昆山之后,又一个GDP破5000亿元大关的县级市。
如果把江阴放在省会城市中,可以排到20位左右,超过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银川、海口、西宁、等7个省会(首府)城市。
如今的江阴,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堪称县域经济发展的模范生和天花板。
为什么会是江阴?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长三角,江阴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对于全国近1700个县/县级市来说,江阴的成功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迈过5000亿大关之后的江阴,又将踏上怎样新的征程?
江阴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地处长三角的天然优势。但相比另一个5000亿大县昆山,客观说,江阴的区位在长三角诸多百强县中并不算最突出。它既不挨着上海,也不在沪宁铁路干线日南沿江高铁开通,才圆了江阴人的客运铁路梦。而在此之前,江阴早已扬名在外,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
目前,全市总共拥有超两万家制造业企业,涉及31个制造业门类中30个,涵盖了从传统产业到新兴起的产业的所有的领域。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
2024年,江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7500亿元,这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占了绝对大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全市7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和90%左右的企业数量。
江阴有1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非公有制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服务业非公有制企业100强”。这个数量规模,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是很少见的。
全市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2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A股第一县”。
仅去年,江阴就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获评省制造业领航企业1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无锡“三类”企业(雏鹰、瞪羚、准独角兽)累计已达1142家、2701家和166家,分别是2020年底的1.8倍、2.7倍和5.2倍。其中,盛合晶微成为全世界独角兽企业,远景能源、盛合晶微获评省独角兽企业。
江阴已形成了“一湾”(霞客湾科学城)“一谷”(绮山湖科创谷)“一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一港”(南理工创新港)的科创格局。近三年共建成投用科创载体面积超280万方,是2021年底的5.4倍,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了10个“科创飞地”。
借助这一些平台、飞地,江阴全力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空天技术、人工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它们和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这3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一道,共同构成了江阴“345”现代产业集群,为江阴的发展提供着持续动能。
2024年,江阴新引入包括联合利华、英国金顶、法国法电等在内的数十家外资企业,累计注册外资企业达3547家;实际使用外资20.2亿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投资者遍及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江阴设立了52家外资企业。从“新朋”到“老友”,外资企业用一次次造访、一份份合约、一个个项目,对江阴投下“信任票”。
江阴在去年底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中郡研究所发布的《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榜首,实现“二十二连冠”。并在过去的15年里,GDP相继闯过2000亿(2011年)、3000亿(2016年)、4000亿(2019年)和5000亿大关,全市经济总量和产业实力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江阴人口依旧逆势增长,至2023年底已达到178.51万人,跻身II型大城市之列。
2021年2月26日,江阴发布“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城市发展的策略。其中,“南征”主要指高起点规划建设霞客湾科学城,“北战”主要是加快沿江产业转型,高标准建设滨江花园城市。而“东西互搏”则是推动各镇街园区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继而推动全市经济实力、城乡建设、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争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