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24 14:16:24 | 作者: 产品展示
刚刚结束了一趟长三角文旅项目考察之旅,中山市飞派无人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飞派无人机”)董事长何钢回到了自己位于中山市区的办公室,继续谋划着即将放在中山市板芙镇的无人机科技文旅项目。
这并非何钢的心血来潮。就在今年2月,飞派无人机位于板芙镇的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举行动工仪式。何钢计划中的文旅项目,便在其两公里之外:“在生产基地一期60亩动工后,我们未来还会在周边布局二期、三期等等项目,这些项目能形成连片。”何钢说,公司的远期规划,是“千亩连片”。
自2022年初开始,几乎“手无寸土”的中山决定启动一场史无前例的“空间革命”,向“小散乱污”的低效产业空间、粗放式的土地开发模式发起“决战”。
900天来,中山拆除整理超3.9万亩低效空间,一批本土“潜力股”企业获得“重生”,全国多地优质企业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前抢滩中山,一处处全新产业园拔地而起,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达1653亿元。
900天来,中山的村镇探出富民增收新路,“工改”让集体土地资源变资产,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4.6万元,居全省第二,村民从“工改”项目中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获得感。
900天来,中山的产业格局再次“洗牌”,“新十大舰队”扬帆起航;中山的城乡风貌再次焕新,生产空间更集约、生态空间更绿美、生活空间更精致。
900天来,大到营商环境、小到建筑参数,中山改出了一幅全面向东岸看齐、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城市新面孔,改出了一种敢于“壮士断腕”、自信对外开放的城市新气质。
一场轰轰烈烈的“空间革命”,一座穿云破海的宏伟造物,共同开启了 “超级湾区”融通汇聚的新阶段。
自动化机器高速运转,小小的玻璃在精密的设备之间穿梭,最终变成了一块块玻璃面板成品,即将运输至智能锁具下游企业,走进千家万户。
“工改”项目既推了一把对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有心无力的传统产业,也留住了曾无地可拿而计划“逃离”中山的新兴产业。
对于以传统服装产业起家的沙溪镇来说,思诺得公司的进驻,无疑是改写了当地的产业版图。而8年前从深圳来到中山创业的卢海洋,也曾一度考虑“放弃”中山。
2022年,利用中山市沙溪镇通过“工改”腾挪出的近30亩土地,思诺得公司终于得以新建园区,并在今年建成投产。新园区办公楼的墙壁上,悬挂着思诺得企业具有的200项各类专利证书,公司从深圳新招聘的几十名精通各国语言的年轻骨干正与国外客户交流。卢海洋介绍,公司已在全球布局版图,并且是美国蒸汽清洁家用电器第一品牌SHARK NINJA空气净化器业务板块的最大供应商。
在中山市东凤镇民乐社区,四栋九层高的“工改”新厂房已经建成。入驻企业之一的中山市泛华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更是直接盘下了一整栋楼进行增资扩产,每平方米的厂房月租金约14元。民乐社区党委书记麦国锐介绍,待企业完全入驻后,园区将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000万元左右的租金收益,而这一数字在改造前仅为300万至400万元,前后翻了4-5倍。
“工改”的启动,让各村又有了“东山再起”的盼头:从完善用地手续、给予补偿到拆旧建新、招商引资,参与“工改”的村集体实现了集体收入的多级跳:
翠亨新区华照村麻东经济合作社通过“工改”,村集体年收入从约30万元/年增加至约350万元/年,增幅超10倍。
除了为村集体创造了成倍租金收入,不少村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在中山市南头镇的中山涛美远东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下称“涛美公司”)内,40多名“妈妈岗”员工正在各个车间的生产线年,涛美公司通过“工改”,把原本的锌铁棚变成了一栋5层楼高的高标准厂房,不仅引进了多台“机械手”和其他智能化设备,向着AI、全自动制造转型,还将新增300个工作岗位,预计带动当地120名村民实现就业。
在神湾镇外沙村,“90后”小伙梁细青在村内的“工改”腾挪园工作,担任一家花卉种植培育公司的部门主管,平均月薪过万元。上下班路程不到十分钟,让不少村民选择回乡就业。“同村的阿姨收入一般有六、七千元,好的能有七、八千元。”梁细青说。
在“工改”大势之下,一些村集体得以长期持有“工改”项目的配建产权物业,村民持续稳定收益、优质就业岗位得到保障。据统计,中山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4.6万元,居全省第二。
不只是直接提升了村集体与村民的货币收入,“工改”更是启发了一些村集体打开了更多创富增收的思路:不再局限于收取土地租金,而是在更大范畴内吸纳“工改”释放的红利。
以集约节约为导向,“工改”正推动中山按照现代化社区标准对乡村进行全方位重塑再造,跳出“简单粗暴”卖地、租厂的粗放式增收模式,拓展富民增收新路径。
而当中山“工改”启动之后,园区与厂房的“颜值”得到提升,环境污染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三生”空间得到整治,投资者获得了一批靓园、靓厂,市民获得了一片美景、美城。
2021年,中山山燕纺织有限公司在引入知名卫浴品牌梵度后,决定借着中山“工改”政策的红利,把过去65亩的锌铁棚进行“大翻新”,建设梵度产业园。
整个园区从内到外,分区规划为核心区、缓冲区、拓展区以及辐射区。其中,最内部的核心区是公司制作以及对废水、废气、危固废进行集中处理的区域,这也为入驻园区的企业降低了约10%的工业污染处理成本。再往外是缓冲区,利用道路、自然水体和绿化带进行阻隔,弱化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最外部的拓展区和辐射区分别规划了丰富园区业态的绿色零排或近零排高端生产区、综合办公区,以及高端产业生态圈。
一方面,中山以“工改”助力源头治污,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所治理的低效用地面积超1.44万亩,占“工改”拆除整理总数近37%。另一方面
在这当中,更有连片的“小散乱污”工业用地重现了盎然生机。例如在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村,当地通过“工改”建设高标准厂房,并同步建设江边公园等配套设施,促进“三生”融合,曾经的“铁皮岛”蝶变成了“生态岛”。截至目前,中山已通过“工改”实现生态修复用地面积超3000亩,一个绿美工业之都正在鳞次栉比的产城新空间中悄然生长。
在小榄镇的绩东二智能锁具产业园(二期)总体入驻率已达90%,目前已进驻45家企业,其中有13家来自深圳。项目开发方、深圳市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灼枫介绍,公司团队曾对深圳企业做过调研,发现不少深圳企业尤其是位于深圳西部的企业有意来到中山,原因是距离深中通道较近,能够减少通勤时间和用地、用人成本。
金屿置业(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军更是全家都搬到了中山,他的女儿已经转入火炬高新区上高中。2020年,苏军从北方城市南下深圳创业,创办了两家高科技制造企业。在他看来,相比深圳,中山的用人成本和厂房租金更有竞争优势,便萌生了赴中山创办一个自主开发、使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22年,苏军来到中山调研,选中了火炬高新区茂生村原中山迅成船厂的60多亩工业用地,全新的金屿智造产业园即将建设。
位于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的东迪软性电路制造项目便是如此。中山市东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德介绍,新项目建成后,他计划将企业总部从深圳宝安搬至中山黄圃,并计划将研发人员也带到中山。“我们已预留了一栋宿舍楼,到时候提供给员工住宿,但是相信很多员工会选择深中两地往返,毕竟深中通道通车后,通勤时间将快速缩短。”何明德说。
移动照明领域“隐形冠军”、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的傲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傲雷集团”)有着同样的考虑。傲雷集团合伙人郭志遥介绍,集团目前仍在深圳宝安和东莞长安分别设立研发总部和组装工厂,场地和人员分散、租金成本过高。因此,傲雷集团在近年启动了搬迁至中山的战略,并在去年11月于中山翠亨新区奠基了总部及研发基地,未来将会把研发与生产部门搬至中山。为实现全自主生产,傲雷集团成立了金属镀膜子公司,并选址小榄的“工改”项目绿金湾产业园,与总部实现同城互动。
例如,中山市无人系统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协会于今年5月底揭牌成立,何钢担任首任会长,飞派无人机现场与多家深圳无人机上下游企业签约,这一些企业分别涉足电池、轴承、镜头等多个细致划分领域。何钢透露,未来,它们将与哈工大、北京理工、武汉理工等院校所开设的研究机构,申万宏源证券等金融机构,一起进驻位于板芙镇的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我们的园区从空间、技术、金融到产业,已经齐备了。”何钢说。
樊灼枫介绍,粤深·湾区智谷项目计划与省激光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招引产业链进驻园区。并且,项目还计划为企业搭建“供应链仓库”,通过与小榄及其周边的本土优势产业形成互动,争取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闭环,并为公司可以提供海内外订单。“传统五金行业也能够正常的使用激光切割技术,他们的生产线也可能可以瞬间换成服务于低空经济产业的新产线。”樊灼枫说。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曾在多个场合提出,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如果中山不能破解土地碎片化困局,只有少数产业空间承接高端资源要素,那么深中通道将成为“深中过道”,甚至产生“虹吸效应”,机遇就会变成危机。
截至目前,中山已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9万亩,办理规划报建建筑面积3151万平方米、施工报建建筑面积2348万平方米、规划验收建筑面积751万平方米。预计到2024年末,中山全市计划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万亩,新增厂房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2000亿元。
例如,当谈及深中两地在工业生产厂房建设要求方面的差距时,樊灼枫边笑边感叹:“其实已无什么差距了。”他举例,目前中山对新建建筑的光伏设施验收要求进一步提升,粤深·湾区智谷每一栋厂房楼顶铺设的光伏设备都需要至少达到50%的面积占比。“产业园也要按照水弹性城市的要求来设计。总的来说,中山的生产建筑建设标准已经很接近深圳了。”
何钢也表示,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的容积率能达到4.0,几乎是够到国内产业园的“天花板”了。
例如,中山提出“工改”工作的“谈移拆建引”五字经,字字可见服务。单就“移”字来说,为了妥善安置需要搬迁腾挪的企业,中山出台了企业搬迁腾挪补助细则,规划64个腾挪安置园、盘活现有闲置产业空间建设115个腾挪安置载体用于安置企业。为了推广腾挪安置政策和载体,中山建立了腾挪载体“数字化”推介平台,在广东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上线“搬迁腾挪补助”专题,利用“中山看地云”小程序推动“工改”用地创新供应。目前,中山共腾挪安置651家企业,市镇两级共发放超1800万元腾挪安置补贴。
再如,为了优化“工改”项目的审批流程,中山启动了多轮刀刃向内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工改”审批模式经历了“压时长”“优流程”“放事权”“信任审”“集中批”等版本迭代,升级至目前的“5.0版本”,审批效率提升超8倍。
“软硬兼施”,开放自信,中山已经准备好,高标准、高规格迎接来自珠江口东岸的客人。
同时,“工改”的第1000天更值得期待:到那时,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全方位互动已在深中通道的加持下走过三个月,我们将能够观察到,在全新的产业空间中,深中之间乃至整个大湾区,能够绘就怎样的产业协同新画卷、呈现出怎样的融合发展新趋势。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