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2-22 16:14:02 | 作者: 案例展示
最近,新能源汽车领域又一次被舆论的涟漪所影响。一位短视频博主因在网络上声称小鹏P7+车型使用了软包电池,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小鹏汽车随即作出回应,强调其P7+实际上搭载的是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制造的方形铝壳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而非传言中的软包电池。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对软包电池这一技术的重新审视,毕竟一旦软包电池被认为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消费者选择将受到直接影响。
软包电池技术源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虽然逐渐被市场遗忘,但其却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软包电池是用铝塑膜作为包装材料,具备较高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与柔韧性,因而在形状设计上更为灵活。天津力神等公司针对该技术进行的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最大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达到了303Wh/kg,这在电池技术史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此外,全球第一款大规模量产的电动汽车日产聆风早期搭载的便是软包电池。然而,尽管有其技术上的优势,市场却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更为稳定的方形铝壳电池。
软包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其遭到市场淘汰的根本原因。相较于方形铝壳电池,软包电池在事故情况下的耐撞击性和耐温差性能显得相对弱势。其独特的设计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提升了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但在极端情况下,如激烈碰撞中也许会出现电解液泄漏,甚至导致热失控。小鹏汽车对于软包电池的反应敏感,在于P7+是几款热门车型之一,消费者对于电池安全的担忧可能会引起大量订单的撤回。
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明确表态,特斯拉将永远不使用软包电池。此言一出,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软包电池在市场上的不利处境。马斯克作为电动车行业的风向标,其公司的选择对消费的人信心的影响不可以小看。因此,随着花了钱的人电动车安全性的日益关注,车企们的选择趋于更为成熟的方形以及固态电池,这在未来电动车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似乎已成定局。
市场对软包电池的逐渐“嫌弃”并非可完全用技术层面来解释,背后还有复杂的供应链问题。软包电池的铝塑膜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足够的国产化生产能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偏高。此外,国内对于软包电池的回收与拆解技术尚不成熟,这也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安全风险隐患与供应链的双重压力使得车企们在技术选型时更为谨慎,纷纷转向更为可靠的硬壳电池。
尽管软包电池的发展前途愈发暗淡,其并非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中,软包电池仍然大范围的应用,且有关产品的发展并未受到过多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特定市场领域,软包电池依然有其生存的土壤与机会。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逐渐成熟,或许未来在不依赖液态电解质的情况下,软包电池能找到新的定位与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仍然是一个多元化的创新舞台,车企的技术路线选择将深刻影响市场格局。
总体来看,软包电池这一事件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选择上的深刻变革。车企们在安全问题上逐步加大的重视程度,彰显了技术进步与市场警觉之间的密切关系。未来,随着花了钱的人电池安全性关注度的与日俱增,车企在选择电池技术时,将愈加谨慎而理性。选择可靠的电池方案,保障用户用车安全,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